中国国际科研合作“质”和“量”双重突破(附《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现状报告》)
发布时间:2017/12/21 10:56:15 已经查看了3158次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与科睿唯安合作,今年首度联合发布了《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现状报告》。该报告将大数据分析与专家观点相结合,首次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了中国在过去十年间的国际科研合作现状和趋势。

  报告基于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的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依托文献计量学方法,结合科研与管理专家的观点,深入剖析与解读了2006至2015年间中国科研国际合作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度、国别、区域与国际组织、学科、国内国际机构间合作,以及大规模国际科研合作等方面的现状与趋势。
报告主要发现
  报告总体结论显示,十年间中国在国际科研合作网络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中国国际科研合作取得了“质”和“量”的双重突破。
  中国国际合作论文中受中国资金资助的比例从“十一五”时期的31.6%上升到了“十二五”时期的65.2%,显示中国不断加强对国际科研合作的支持力度。
  报告首次设计提出的测度国家在合作网络中地位和重要性的中心度指标显示,中国的国际科研合作中心度从“十一五”时期的全球第10位上升到“十二五”时期的第7位,中心度绝对增幅在所有国家中最高。中国在国际科研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显著提升。
  中国国际合作论文的平均被引表现显著高于中国整体论文的平均被引表现,表明国际科研合作显著提升了中国科研的学术影响力。
  在中国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中,中国通讯作者的比例超过了40%,侧面表明中国在与这些国家合作的高影响力科研成果中发挥了较高的主导作用。
  在国内省市中,北京、上海和江苏的国际合作论文发文量最高,三省市国际合作论文总量超过了中国国际合作论文总量的一半。
  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合作论文规模远超国内其他机构。高校中,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的国际合作论文规模较大;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国际合作论文占科研论文比例较高,显示两所高校的国际合作较为活跃。
  中国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美国能源部所属科研机构、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的合作论文规模较高。
  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十二五”时期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更加紧密,中国在“一带一路”国家国际科研合作中的作用逐步凸显。
  在参与机构数不少于30个、参与作者数不少于100位的全球大规模国际科研合作论文中,中国的贡献占到54.7%。
  中国在ESI学科中的化学、物理学、工程学、临床医学与材料科学五个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规模最大。化学、物理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的国际合作论文比例逐年上升,临床医学的国际合作论文比例逐年下降。
  与中国论文总量的增长趋势相似,中国国际合作论文的规模也快速上升。但中国国际合作论文在科研论文中的占比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科技强国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中国国际科研合作的活跃度与世界科技强国还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