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每个内容机构都应该建立版权库
发布时间:2018/1/31 14:03:46 已经查看了2936次

本文刊载于《科技与出版》2017年第12期P43-46
如果您喜欢,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订购我刊,邮发代号:82-65

  摘要:“得到”作为知识服务的新贵,将打造中文世界里最大的知识“转述版权库”作为目标之一。出版机构是内容生产的主要机构,却对版权的状况重视不够,鲜有提及“版权库”,导致部分版权的状态在默默消失,版权在出版机构并未得到清晰、有效的管理。文章从一份翔实的版权数据分析入手,得出版权现状不容乐观的结论,结合实际工作引进版权吞吐量的概念,将版权数量和版权质量作为衡量版权状况的有效指标,提出在认识上将版权归入到出版机构的无形资产、在管理上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借力数字出版完善版权库的建设这3个措施改善版权现状,助力出版机构构建版权库。
  关键词:版权库;版权质量;版权数量;版权预警;版权吞吐量
2017年8月31日,“得到”在深圳卫视进行了002号知识发布会,其宣称“每天听本书”的产品要打造中文世界里最大的知识“转述版权库”,至少涵盖一万本听书[1]。出版机构作为主要内容生产机构之一,衡量指标一般是图书品种,鲜有谈及版权品种,更无从谈及版权库。本文将通过出版机构的版权现状分析,论证建立版权库同样应该也是出版机构的目标之一。
  1出版机构版权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讨论的版权不是针对单个作品的具体版权,而是将版权视作出版机构资产的一部分甚至应该是重要的一部分。
  版权是出版机构生产的基础,图书品种、销量和码洋代表了出版机构的经营能力,版权则是经营能力能否长久的决定性因素。在规模较大的出版机构中,版权管理部门是一个单独的部门,而规模较小的出版机构则将版权管理职能置于总编室或者办公室,也就是出版机构或多或少的都会注意管理版权。然而笔者在多年从事出版机构法务工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注意并梳理版权现状和结构,结果却不尽人意。
  1.1 版权是被出版机构忽略的无形资产
  从微观观察,版权管理是一个在平时默默无闻但关键时候可能由于掉链子而影响全局的业务,如遇到加印图书的时候发现版权过期了,续签的时候无法立刻联系上作者导致不得不推迟加印。
  从宏观分析,版权是被出版机构长期忽略的无形资产。出版机构通常每年都会召开生产经营分析会议,生产部门以业务利润衡量,管理部门以工作量衡量,新书品种、重印品种等是常见的指标,甚至版权合同也会时有提及,但却少有当期版权数量的统计。如某出版社自建社以来共出版了5000种图书的数字却不能直接推论其自建社以来拥有5000种的版权数量。无法得知确切的版权数量也是目前已经上市的国内出版机构财务报表中均不包括版权无形资产的原因之一。
  1.2 案例分析
  笔者曾对成立数十年的某百佳出版机构的版权情况作过一项统计分析,以近20年登记在册的版权合同共计约2000份为基础样本,不考虑一个合同对应多种版权以及自有版权等特殊情况,假设一个版权合同只对应一种版权,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1)该出版机构每年新签订的版权合同数量呈持续稳步增长态势,除了个别异常年份数量减半之外(经了解,这个异常年份确实发生了客观的不可抗力事件,但第二年即恢复)。
  (2)分析近3年的数据,每年有效的版权合同约1000份,如果说,2000份已签订合同的数字大约相当于这家出版机构近20年出版的图书品种,而1000这个数字才是该出版机构每年的版权持有量,版权有效持有量约是版权合同的一半。
  (3)每年失效的合同约100份,按照这个速度,该出版机构每年新签订的版权合同必须大于等于失效的合同数量才能确保每年版权合同有效数量不低于1000份。
  从这个小样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版权在出版机构的现状不妨用“默默消失”来形容,版权合同签订数量与版权有效持有量之间的差额就是消失的部分,而目前鲜有出版机构能清晰地认识到差额并管理和积极的应对。
  2以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综合评估版权
  2.1 版权资产的数量
  版权是有期限、有边界的权利,签订版权合同不等于拥有版权。
  2.1.1 版权的动态变化导致数量统计困难
  资产的含义是指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果从这个定义来分析版权,它在有效期内应该被归属为资产,但是出版机构现在几乎没有统计过这项无形资产,原因除了对版权资产的评估缺乏客观标准以外,出版机构自身无法准确、实时地掌握版权数量也是原因之一。
  版权是依靠一个一个版权合同的签订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有期限的权利,签订版权只是暂时的占有,如果不能在临近失效之前及时续签,这个版权就不再归属于原持有者。
  已出版的图书品种是一个只会增加不会减少的数字,出版机构已经将版权所指向的文字固化下来成为实实在在的物品,即使图书停印,该品种依然存在于出版记录上。而版权数量却是一个动态的随时变化的数字,也许对于一家有着1000种版权数量的出版机构来说,即使每年新签合同的数量在慢慢减少,存量版权依然可以维持几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但是它面对的则是该出版机构每况愈下的未来。
  2.1.2 版权吞吐量是衡量版权数量的有效指标
  笔者拟引入“版权吞吐量”概念来阐述版权数量问题。吞吐量是形容一个机构输入、输出能力的指标,比如机场吞吐量、港口吞吐量,用吞吐量来衡量版权,指的是出版机构某个时间段新签版权和失效版权的数量,它反映了出版机构的出版能力。
  良性的版权吞吐量指标应该是新签(包括续签)的版权数量持续地大于失效的版权数量,版权数量每年都有盈余,形成可用、可控、成规模的版权数量,也就具备了可被衡量的无形资产的基础。
  2.1.3 版权数量体现在无形的权利中
  “消失的版权”除了在有形可量化的版权吞吐量中指代整个作品的版权消失之外,还指代除了纸质图书所获授权之外的版权其他权利的流失。比如,因为某纸质版本的畅销,某机构将其选进了图书音频解读栏目,另一机构将其纳入了以书摘卡片读书的书单,它们都可被视为在图书红利基础上所带来的版权其他权利的衍生利益,是基于图书的火爆所带来的版权增值。没有出版机构的付出,该图书也不可能被用户熟悉或被其他内容机构选中。如果出版机构只签订了该作品的复制发行权,没有随即续签其他权利,那么版权其他权利相对于该作品来说也是一种消失。
  当其他内容生产机构基于图书所做的产品重混产生收益,需要与内容版权的持有方分配利益,谁都不能否认出版机构在畅销书中所做的努力,但是如果没有重混产品对应的权利,畅销书所带来的红利则与出版机构毫无关系。
  2.2 版权资产的质量
  版权的数量与版权的质量并不是绝对的增长关系,版权签订的越多并不代表版权资产的价值越高。
  继续以上文列举的版权合同分析为例,如果每年新签(包含续签)的版权数量是150种,失效版权是100种,单纯从数量上来看,它的版权吞吐量指标是良性的。然而,新增加的版权品种中既有无市场销售能力的依靠作者回购的版权,也有具有加印能力的畅销书版权,如果可以选择,相信出版机构都会选择畅销书版权,因为它们才是能够给出版机构带来长足利润的优质版权。这种优质版权占版权有效数量越多,版权资产价值就越高,反之亦然。
  版权资产不但要有数量,更要保证质量。当版权被以资产评估的时候,它的变现能力必然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否则,即使出版机构的版权吞吐量能力依然良好,但是资产评估却差强人意。
  所以,出版机构在选择新增版权的时候,那些有着良好市场预期或者已经产生优秀市场业绩的版权就应该是重点维护的对象,确保数量的同时应该追求高质量的版权。
  3改善版权现状助力出版机构构建自有版权库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拟从认识层、管理层以及操作层3个层面分别提供思路助力版权现状的改变,建设属于出版机构的有竞争力的版权库。
  3.1 在认识层面,将版权纳入出版机构的无形资产
  财政部分别于2012年和2017年发布了关于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相关文件,虽然目前出版机构很少关注无形资产的评估,但是谁都不能否认,当版权处于出版机构拥有或者控制的时候,是国有资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未评估不代表不存在。
  事实上,出版机构一直在进行着版权的价值交易。支付版税其实是在支付版权的使用价值;而图书成本中包含的版税就是出版机构对版权价值交易的支付。
  如果出版机构签订10年版权,则拥有10年的版权使用权,出版机构通过出版、发行、重印、再发行这些行为,将合同上的权利转化成了图书的收入。
  会计意义上的折旧指的是针对某些固定资本可以在实物形态上长期使用,而价值按照损耗的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上。版权在使用方式上与折旧类似,就是一个可以在签署期限内使用,而其价值随着使用,也就是出版,逐渐转移到图书这种新产品上的权利。随着图书销售,版权带来的利润成为企业的资产,使用版权虽然对于权利人来说没有任何物理状态上实质的损耗,但是伴随期限的临近,它对于获得授权的机构来说,也就是一种无形的消耗。
  所以,当出版机构把版权转化成图书销售以后,将去除版税、物流等成本的利润计入出版机构资产的期间,版权作为单位的无形资产而存在。图书被关注,因为图书是经由版权转化而来的物化产品;码洋被关注,因为它们是由实实在在的看得见的图书交易而产生的;版权不被关注,因为版权在我们的统计中已经被其物化的产品所取代。
  3.2 在管理层面,让版权的管理从静态转为动态
  目前很多出版机构的版权管理就是合同管理,签署合同上交登记,版权管理即完成,只要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找到这份合同,版权管理的任务就算合格。
  这种管理最多只能算是版权合同的基础管理,对于该份版权合同而言,履行完毕使命即宣告完成,但是对于版权,即使失效,它也是在这个出版机构的历史上留下痕迹的权利。
  将版权管理从静态转为动态,是指将版权作为鲜活的权利管理。笔者设计了3个基本衡量指标:第一,随时可知某一个版权的权利状态;第二,随时可知某机构所有版权的效力状态和数量,包括有效和失效;第三,对于即将失效的版权状态和数量可知、可控、有应对。第一个和第二个指标,通过建立相应的统计体系即可达到;第三个指标可以通过设置预警机制来控制。
  版权的预警机制是基于版权的动态性提出来的,版权的动态性一方面体现在时间的动态性,版权是有期限的;另一方面体现在价值的动态性,版权的价值随着社会认可度而发生变化。
  版权时间的动态性提示版权的持有者如果想长期拥有必须积极维护它,建立版权到期提醒机制,确保版权的持续拥有,这个期限应该根据出版机构续签版权合同的能力评估,或长或短,没有确定期限,只要保证版权的持续性即可。
  版权价值的动态性提示出版机构应该伴随产品的销售情况及时调整对于该版权的重视程度,版权的价值属性随着版权的认可在提高,一部作品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洛阳纸贵,其版权价值也在提升。尤其在重混的时代,当纸质图书带来版权价值的增值时,复制发行权之外其他版权权利也会水涨船高。
  笔者在每年的下半年梳理所在出版机构下一年失效的版权合同清单,将其送交编辑部和发行部。有些图书在10年的版权期限中可能会更换编辑,接任的编辑如果在交接时没有被告知版权到期期限,预警机制就可以确保版权的持续性。对于有些因责编离职等负责人暂缺的图书,发行人员可以结合市场发行情况和预警机制及时续签市场上即将到期的畅销书版权。
  3.3 在操作层面,以数字出版为契机,改善增量版权的资产结构
  国家对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二期定位为内容资源库的建设,鼓励出版机构建设数字内容资源,这是出版机构改善版权结构的良好契机。
  数字内容资源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以存量纸质图书为基础建设数字化成果;第二,直接建设增量的数字化资源。第一种方式中,被选择制作的纸质图书通常是经过了筛选之后的、出版机构认为依然有版权价值的图书,在制作的过程中,对其版权进行梳理或者补签或者续签,维护其版权的持有期限。在以第二种方式建设的数字资源项目中,可以看到众多出版机构普遍采取的一种做法是由出版机构设定资源内容,以委托创作的方式制作完成,并在合同中约定了委托方享有作品全部的、完整的著作权。第二种方式的成果是属于出版机构的永久的、优质的版权资源,将是出版机构无形资产的核心组成部分,也将是出版机构构建自有版权库的中坚力量。
  4结 语
  版权库是一个出版机构保持活力和竞争力长久的根本,版权管理长期简单的做法导致版权数量不可估、不可控,数字出版提供了版权维护的新契机,出版机构应重新认识版权,将自有版权库的建设作为生产经营的目标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国网科技.得到APP新推栏目年度会员服务拟打造最大知识专属版权库[DB/OL].[2017-10-22].http://tech.china.com.cn/internet/20170901/320266.shtml.

|作者单位:刘冬 中国海关出版社,100010,北京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biz=MzA4MjE0MDYyNg==&mid=2694674357&idx=1&sn=5029ddae9
46a3e2ceff1fc1154202acd&chksm=bae39b088d94121e2a36c44db756387a0d7a0039c65209dccb9cf539ad
07973316754aa6e10a&mpshare=1&scene=23&srcid=01312HEVdXJAxIkCdJuxQ4Mb#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