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3/15 15:41:45
已经查看了3154次
来源:中国科学报
近年来,我国科学研究实力增长明显,科技论文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从数量上已成论文发表大国。但与之不相称的是,优秀科研成果大多投给了国际期刊,而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则相对滞后。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薛勇彪看来,这个问题所带来的深层次的隐忧,甚至可能关乎国家信息安全。
泼出去的论文,就收不回来了?
“由于考评体制等问题,我们的科学家总是把眼光瞄准国外的期刊。”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侯一筠无奈地摇了摇头。
统计表明,2000~2016年,中国大陆第一作在海外期刊发表的论文由1.34万篇上升至26.5万篇,增幅为1877.61%。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期刊发表中国大陆SCI论文的比率则由40.73%下降至8.82%。
“绝大多数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必须以购买数据库或单篇付费的方式才能获取,高额订阅费严重阻碍了我国公共经费资助的科研成果在国内的传播和转化,影响科技创新。”
薛勇彪说,此外,还有大量投到国外、最后没有被接收发表的论文,其中的数据也以投稿的方式无偿提供给了国际出版商。
其实,中国科技界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卞修武就明确指出,中国应加大力度培育、支持和激励国内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发展,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中国的“CNS”(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科学刊物的简称)。
在侯一筠看来,中国其实也有自己很好的期刊,比如《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这就是中国的《自然》和《科学》”。他希望能够提高本土学术期刊在中国科学家心目中的地位。
“借船出海”隐忧重重
近年来,我国的确也培育扶植了一批学术期刊。是不是只要论文投给了这些本土刊物,就能“肥水不流外人田”了呢?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的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5020种,其中中文刊4672种,英文刊302种,双语刊46种,分散在4381个出版单位,缺乏统一的出版数据平台。
“国内大部分英文期刊是与国际出版商合作,使用他们提供的出版数据平台。通过这种‘借船出海’,国内期刊已经对国外出版平台产生了依赖。”薛勇彪坦言。
截至2016年底,我国大陆179种SCI期刊中,仅有13种期刊未与国际出版商合作,而是使用自己或国内出版单位开发的平台。
这意味着,即使科技人员将论文投给国内英文期刊,大量原创成果和数据也无形中流向了海外。
“国内期刊对这些数据平台没有自主使用权,受制于人,数据流失严重。”薛勇彪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如果这些成果和数据被用作二次开发,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信息安全,使我国沦为‘外强中干’的论文大国。”
统一平台亟待建设
科学家最好的成果都发在外文期刊上了,而一些真正想了解学科动态的基层科技工作者却碍于语言水平,难以获取最新的科研进展。
“像我们搞地质的很多一线工作人员,语言成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大障碍。这不利于传统学科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告诉记者,现在很多时候,科学家发了英文文章后再用中文写个报道,这也并不利于大家对科研成果的真正理解。
薛勇彪呼吁,应加快建设拥有自主品牌的科技期刊出版数据平台,保障国家数据安全,保护自主知识产权,避免数据流失。
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biz=MzA4OTI3MjM4MA==&mid=2649125830&idx=1&sn=ccb7e32cdbff5
1cdf56c5609d8812ff0&chksm=880faa95bf7823832468cb277120ed7045a9fb4b440d72db33f6dc363f5d10
1126b61596e6ce&mpshare=1&scene=23&srcid=0315xM0iBhYtibIX6RgEJGMQ#rd